欢迎访问中央芭蕾舞团官方网站! | 爱莲国际青少年芭蕾舞比赛官网
扫描二维码
关注中芭微信号
“今年对于我们‘中芭人’有着特殊的意义,在剧团建团60年的喜庆年份里,我们的每一场演出是值得纪念的!特别是刚刚在日本、今天在上海的几场演出中,我看到了舞台上的你们,每一位都闪耀着光彩,我只说三个字‘特别棒’!我真的为你们骄傲、自豪!在今天的演出中,上海观众给予了如此热烈的反响,证明着你们已经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们……”——冯英团长在演出结束后走上舞台激动地对全体演员们说。
在刚刚结束了首次大规模赴日访演后,中芭携大型原创芭蕾舞剧《敦煌》即刻出征上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。5月15日,在上海保利大剧院,在本届艺术节首轮两场演出中——舞剧《敦煌》伴着现场近4000名观众热切的期待,隆重地拉开了帷幕。
回想2018年11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,中芭舞剧《敦煌》燃情黄浦江畔,那足尖舞台上演绎出历史寻源的厚重、信念传承的虔诚,以及画随心动、古今交汇的灵感创意,曾让相隔万里,却情牵丝路的沪上人民所感动、所共鸣!而今天,舞剧《敦煌》在上海保利大剧院,与上海观众再次重逢,重返申城却登上了更高、更广阔的舞台—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。同样的《敦煌》,但经过剧目主创们精心的打磨,使得“敦煌之美”、“敦煌之情”的再次绽放,让足尖灵犀与心绪传神有着更切肤的温度、更酣畅淋漓的演绎。
把惊世灿烂的敦煌艺术用曼妙婆娑的芭蕾尽情绽放,在中国规格最高、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——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,中芭舞者们用足尖的刻画,绘制了一幅大漠戈壁中一代代执着守望千年历史的“敦煌人”,以及他们俯首奉献、忘我牺牲的“心灯”传承的恢宏画卷;更希望这深掩大漠的中华文化宝库以及洞窟壁画中蕴藏的千年情愫,能够通过芭蕾艺术为今天的人们得以点滴再现。
一对热爱痴迷于敦煌艺术的恋人“念予”和“吴铭”,因壁画而相识相爱,因守候与弘扬的离别而不能两全的大爱奉献,“敦煌人”的代表“吴铭”,为了寻找心中的敦煌艺术,而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大漠戈壁,而这份对敦煌的“大爱”,以及在这里生生不息、代代相传的“心灯”信念,也召唤着恋人“念予”重返大漠戈壁,更激发出为敦煌创作音乐的灵感与宿愿……
战薪潞饰演“水雯”
郑宇饰演“吴铭”
方梦颖饰演“飞天”
佘兆环、孙海峰饰演“双人男飞天”
李庄庄饰演“画僧”
曹舒慈饰演“念予”
马晓东饰演“吴铭”
雪晨、王济禹饰演“伎乐胡旋”
跌宕起伏的“心灯”传奇,画境内外的千年守望,在舞台足尖的灵动与挥洒中引人入胜,更在《敦煌》交响的“咏叹”中淋漓尽致!由中芭常任指挥刘炬执棒、在音乐总监助理、乐团首席王小毛的领衔下,中芭交响乐团以动情的音律、跳跃的音符,烘托出“敦煌”的恢宏灿烂、烘托出“敦煌人”的大爱与牺牲,也烘托出现场观众无尽的沉浸与感动。
“我曾经去过敦煌,因此来之前对舞剧《敦煌》的期待很高,但当真正看到舞台上的呈现时,我觉得那种气质的表达,比如‘飞天’的色彩和造型,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;这种感觉就像是我重新回到敦煌洞窟的感觉一样,同时,对于舞剧叙事形式以及其内容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意义,又是如此的真实和动人!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场景里,男主角‘吴铭’在绘制一幅敦煌壁画时,与想象中的‘飞天’前后共舞,这种意境的升华与情感的传递非常符合。舞剧《敦煌》将一个‘静态’的,或者说一个历史的主题——文化的保护,很巧妙地传递到一个‘动态’的,一个能够让现代的人去更多地了解、感受历史的一部舞剧之中,这一点是非常独特的、有新鲜感的。最后,我觉得舞蹈非常有美感,让人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。”——观众陶先生在演出结束后肯定地说。
为了更加深刻、更加全面、更加立体的展现《敦煌》,在舞剧演出的现场,在上海保利大剧院的前厅,中芭特别搭建了一场关于敦煌和“敦煌人”故事的展览,并在展览区前召开了新闻媒体开放活动。由中芭团长、艺术总监冯英,舞剧《敦煌》的导演、编剧、编舞费波,以及两位剧中主角:中芭首席主演曹舒慈、马晓东,亲自为广大媒体朋友介绍“中芭人”心中的“敦煌”。
走进《敦煌》,去感受千年文化所蕴含着的博大精深,去聆听石窟、壁画中述说出的一段段真实、感人的敦煌故事和那“心灯”的传奇。在上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,中芭人起舞《敦煌》,用足尖谱绘着一幅生发于心的“传世”画卷,也用足尖燃起一盏守望信念的不熄“心灯”。